經濟日報:鐵流呼嘯過 日行數千里
4個小時,跑完1300多公里的路程。
6年時間,走完國際40年高鐵發展歷程。
300公里時速,超過風速,超過一般飛機起飛速度……
這些都是中國高鐵創造的奇跡。奇跡的背后是中國鐵路人近10年的積累和努力。從普通農民工成長為知識型工人,巨曉林就是參與者和見證者之一。
巨曉林出生在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杜城村,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寶雞至鳳州段就經過他的家鄉。
1987年3月,25歲的巨曉林得到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一公司招收農民工的消息,報名后他成了一名鐵路人。那時修的第一條鐵路是山西省境內的北同蒲鐵路,在巨曉林眼里,原來的火車都是蒸汽的、燒煤的,自己能參與修一條電氣化的鐵路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參與修建的鐵路越來越多,從既有線電氣化改造到時速200公里鐵路大提速,再到時速300公里至350公里的高鐵,鐵路速度越來越快,技術難度也越來越高。
“剛工作時,我聽說日本有個新干線,時速210公里,當時就震驚了,火車能跑這么快,簡直不敢相信。”
2010年7月,巨曉林來到了京滬高鐵工地上,知道自己參與修建的高鐵時速高達350公里時,巨曉林興奮地說,“能修世界上最快的鐵路,做夢都不敢想,覺得自己是在創造歷史。”
來到施工現場,巨曉林發現,和以前修的普通鐵路相比,無論從技術到設備、從工藝到工具,高鐵的先進程度都可謂質的飛躍。
“我國的高鐵技術是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技術人員不僅要盡快吃透國外的先進技術,還要在此基礎上,開發出適合我國國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己的高鐵技術。大家吃了很多苦,不過,僅僅6年時間,我們就成功了,走完了國外40年的歷程,超越了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擁有了世界上最快的、技術最先進高鐵,這苦不白吃。”巨曉林驕傲地說。
和高鐵一起成長的巨曉林,也從一個農民工,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名鐵路技術專家。
“現在,技術要求越來越嚴格、越來越規范了。為了火車更安全可靠,速度更快,原來鐵路上面電線的誤差用厘米計算,現在用零點幾毫米計算。原來擰一個螺母,都憑手感擰緊,現在所用力氣都有標準,得用工具測量,太先進了。”
2011年6月30日,京滬高鐵開通,巨曉林坐上了首發的G1次列車。
“看到屏幕顯示速度350公里/小時的時候,別提有多感動多驕傲了,我為我們國家能有世界上最快最先進的列車而驕傲,為我能參與其中而自豪。”巨曉林回顧近年來鐵路發展建設,感慨頗多。
2005年6月11日,石太高鐵全線開工建設,中國鐵路由此拉開了高鐵新線建設的序幕,一大批高鐵項目陸續開工建設。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行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鐵路每天開行高速動車組上千列,發送旅客近百萬人次。
“在我印象里,每年都有很多條高鐵線路在開通,也有很多在開工建設,就這樣數著數著,不知不覺就在地圖上畫出了一個高速鐵路網。”10年來,巨曉林見證了中國高速鐵路從無到有、飛速發展的歷程。
巨曉林腦海中的網,也是200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提出的中國高鐵“四縱四橫”規劃網。今年,我國將完成快速鐵路網主骨架的高速鐵路里程約3500公里,屆時“四縱四橫”高速鐵路中的“四縱”將基本建成貫通。
鐵路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高速鐵路更是以其速度快、運能大、能耗低、污染輕等一系列的技術優勢,適應了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高鐵之所以發展速度如此之快,源于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十分重視鐵路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之后,中央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作出了加快發展鐵路的戰略決策。在全國人民擁護支持下,我國高鐵選擇了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僅僅用6年的時間,實現了中國高鐵之夢。
如今,巨曉林又投身于合(肥)福(建)快速客運專線的工作中,“我相信,高速鐵路在中國會越建越多、越來越好,我也會把我的一生都獻給鐵路事業!”巨曉林深情地說。
(本文章摘自7月5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