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與責任詮釋大愛風采——中國路橋肯尼亞項目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紀實
肯尼亞雨季的午后,在首都內羅畢東北環城路寬闊岔路口上一家新開的小酒吧里,不時傳出悅耳的音樂和爽朗的笑聲。這是當地居民正在拍攝一部自編自演的音樂舞蹈短劇,來表達對這條剛建成的東北環城路的感情。
由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建設的內羅畢東北環城路項目,2009年4月18日正式開工,項目全長52公里,2012年3月30日通過業主初步驗收。內羅畢東北環城路的建成通車,不僅為肯尼亞A1和A2國道交通提供了繞城交通疏解方案,有效疏解了內羅畢嚴重的交通擁堵狀況;更為沿線居民區和商業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等級道路服務,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中國路橋將項目建設作載體,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扶危助困,詮釋大愛的理念。在項目穩健實施的同時,中國路橋與肯尼亞民眾結下深厚的情誼。
內羅畢居民對這一中國承建項目和中國建設者們寄予厚望,投入了感情。正如這部音樂舞蹈劇劇組的一位工作人員所講:“我們真的非常非常喜歡中國人為我們修筑的這條路,它的出現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我們錄制的這部音樂短片,是對這條路的感謝,也是對我們現在快樂生活的感謝。片子制作好后,會在內羅畢城市頻道播出。因為,這真的不僅僅是我們這幾個人的心聲。”
疏通擁堵 攜手繁榮
從3個小時到30分鐘,從50萬肯尼亞先令到300萬肯尼亞先令
2006年11月,中國政府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鄭重承諾,將在接下來的三年內向非洲提供100億美元優惠貸款。為了切實支援非洲建設、攜手共促繁榮,根據肯尼亞人民提升交通運輸質量的迫切需求,中國路橋正式著手內羅畢東北環城路項目。項目建設歷時近三年,終于圓滿完成,并得到了肯尼亞方面的高度肯定。
說到東北環城路項目在疏堵交通和推動經濟方面的意義,可以用兩組數字來表達:一是從3個小時到30分鐘;二是從50萬肯尼亞先令到300萬肯尼亞先令。
“東北環城路建成之前,從機場路到西卡路至少需要3個小時車程,而現在只需要30分鐘。我終于告別了凌晨4點起床上班的辛苦生活!我現在可以早上6點起床,從容地吃過早飯,再洗個舒服的熱水澡,20分鐘就能準時到達上班地點。”在東北環城路沿線居住的當地居民溫迪說,“中國人修筑的這條路像一條彩虹,即使在最頭疼的雨季,也為我們指引出一條暢通無阻的希望之路。”
據了解,東北環城路項目是內羅畢環城路項目的一部分,而內羅畢環城路是該地區第一個環城道路項目,除東北環城路外,還有正在建設的南環城路項目和正在籌備的西環城路項目。如今,已建成的東北環城路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方面的價值已經顯現。
內羅畢東北環城路建成前,交通設施的落后讓內羅畢城東北部郊區一帶長時間處于荒涼和落后狀況,沿線居民購物、求醫以及上學均要乘車數小時前往內羅畢市中心。東北環城路建成通車后,沿線增添了學校、醫院和眾多店鋪,車輛出行的損毀和油耗也明顯降低。內羅畢省恩巴卡西選區的國會議員佛爾迪納·N·瓦提圖在談及東北環城路時非常激動:“在東北環城路沿線,一塊1英畝的土地,在道路建成前價值約為50萬肯尼亞先令,而伴隨道路的建成,價值已經超過300萬肯尼亞先令。這樣一條高水準的公路不僅改變了我們的交通,更讓大家的心情變好了很多。我們相信,中國人是我們真誠的朋友,肯尼亞人決定同中國更加緊密地合作。”
內羅畢東北環城路有效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內羅畢東北環城路項目作為中肯雙邊政府框架下的設計施工總承包(EPC)項目,是中國在肯尼亞道路建設投資的第一個大型優惠買方信貸項目。項目的成功實施,為中國企業在肯尼亞交通建設領域的開發和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道路的施工設計在沿用肯尼亞當地設計規范的同時,推動和使用中國的道路設計規范,為中國公路橋梁規范標準在海外市場的確立和推廣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項目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中國的機械設備及物資的出口。參與項目建設的中方工作人員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為我國基礎建設人才的海外業務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攻堅克難 質量第一
雖然施工過程困難重重,但建設者始終對工程質量嚴格要求
光彩和榮耀背后,困苦與艱辛為這一條通達的道路銘刻了更多記憶,執著與堅持為中國建設者的精神傳承積淀了更多感動。
內羅畢東北環城路項目所在地區,屬肯尼亞中南部的高原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了很多施工難題。比如,項目沿線屬于熱帶草原性氣候,在每年長達5個月的雨季中,幾乎每天下午到晚上都會下雨,瞬時降雨量可達到50毫米/小時。工作人員往往需要用很長時間處理雨后泥濘不堪的道路施工斷面,并且還要為隨時可能到來的下一場降雨及時做好道路的封面工作。同時,項目北線路段的施工便道主要為紅土土路,每逢下雨便會濕滑泥濘,造成施工車輛通行受阻,嚴重影響施工進度。
與雨季相比,旱季便成了道路施工的黃金時期。每逢旱季,東北環城路的各個施工班組都會加班加點投入工作,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進度。但旱季每天有多于12小時的強烈日曬,高溫暈厥、皮膚曬傷成了中國施工人員的家常便飯。
每談及此,項目組年輕的油料工程師蔣林潘總是露出輕松的笑容:“在我的經歷中,這里的施工困難是最大的,但是也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成就感。”蔣林潘在肯尼亞工作已有整整七年。七年前,他離開懷孕的妻子,來到陌生的非洲大陸。孩子出生時,他正在工地手把手地教當地工人如何進行施工車輛的應急維修。孩子咿呀學語時,信號不好的國際長途依稀傳過來一聲“爸爸”,他將電話聽筒緊緊地貼在耳邊,潸然淚下。孩子懂事后,他在工作假期趕回老家,一路上一直在想象女兒會摟著他的脖子甜甜地叫一聲爸爸。終于到家,女兒卻躲到了媽媽身后,怯生生地叫了他一聲“叔叔”。
在東北環城路項目中,和蔣林潘一樣遠離故土與親人的中國工作人員共有34位。不管是曬傷帶來身體刺痛,還是與親人分別帶來的思鄉之苦,都沒能讓建設者放棄對工程質量的嚴格要求。
“我們都是沿著老一輩中國建設者的足跡求索前行的接班人,這一份基業需要我們共同傳承。這一條道路,必須持久堅實。優秀的質量是我們唯一的選擇。”談起工程質量,內羅畢東北環城路項目總經理束毅力平靜而堅定。
項目建設過程中,項目經理部制定出符合項目實際生產情況的一系列工程質量管理制度,并嚴格按照制度規定深化落實質量控制工作;建立以項目經理為統領的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保證體系,確保各分項分部工程以優異的質量通過質量檢驗標準。從如期開工到順利通過業主初步驗收,內羅畢東北環城路項目從未發生一起質量責任事故。項目監理、肯尼亞工程專家薩利赫·A·帕皮亞佩服地說:“我們對項目的整體質量進行了仔細的分項檢驗,這條路符合所有的指標要求,在預計的工期和預算內按工程質量要求圓滿完成工程任務。雖然施工過程中困難重重,但是中國建設者的全力以赴,讓這條路成為了一條高質量、高標準的道路。”
回饋當地 大愛無邊
中國路橋的建設者們時刻不忘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在東北環城路項目開展的同時,中國路橋的建設者們時刻不忘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真誠回饋當地社會。手邊心間,一條溫暖的路低調卻堅實地鋪展開深遠大愛。
三年間,中國路橋為當地恩巴卡西駐軍中學捐建教學樓,免費為當地維修社區道路,協助當地進行突發事件的搶險救援,同時還將內羅畢東北環城路項目作為內羅畢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教學實驗基地,為學生們提供課堂以外的實踐場所。
人才屬地化培養作為我國外經企業一直以來秉承的海外事業發展思路。在東北環城路項目建設中,有1300多名當地工作人員參與施工,既有一線的操作工人,也有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經過崗前培訓和中國技術人員的細心指導,當地人員職業技術水平顯著提高。
33歲的肯尼亞小伙子艾倫在中國路橋工作了13年,如今已經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工程管理人員。艾倫說:“這份工作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讓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除了豐富的工程和管理知識以外,我還學習到中國人的勤勞和節儉,他們對待項目建設的認真態度也令人敬佩。”
中國路橋還積極參與當地公益活動。2011年,肯尼亞遭受了近6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在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的號召下,中國路橋肯尼亞辦事處為受災地區募集捐款2560萬肯尼亞先令,并組織12輛大型貨車和8輛服務車輛,將用善款購買的60噸玉米粉及5噸紅豆從內羅畢送往肯尼亞受災最嚴重地區之一的圖爾卡納。東北環城路項目的卡車司機約翰參與了那場歷時4天3夜的運糧工作。“中國的工作人員在運送物資的全程一直在關心著我們的處境,陪伴著我們的同胞一同渡過難關。”約翰回憶說。
在距離內羅畢環城路項目營地不到10公里的一個小村莊,有一所特殊的兒童學校,學校的學生大多是患有艾滋病或被家庭遺棄的孤兒。2003年,當地愛心人士瑪麗女士創辦該學校,將自己用來養老的房屋改作教室,為這些孩子們提供食宿、醫療和基本的教育。然而,瑪麗女士已經沒有資金為破舊的教學房舍安裝門窗,甚至沒錢購買生火的木柴。
在得知情況后,內羅畢東北環城路項目部立即為學校捐贈了4卡車的木材和油漆等建筑材料。瑪麗女士哽咽地說:“那些建筑材料被我們用來制作教室的門窗和桌椅,建筑剩下的木屑成了生火做飯的燃料,孩子們終于有熱氣騰騰的飯可以吃了。”
中國路橋肯尼亞辦事處總經理李強說:“2000年,我們在肯尼亞建了一條連接首都內羅畢與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的高等級國道。那條路被稱為‘中國路’,肯尼亞政府還為它發行了主題郵票。對我們而言,這是一種莫大的褒獎和榮譽。如今,在肯尼亞當地,很多人把內羅畢東北環城路稱作是一條更高水準的中國路!”
(本文章摘自7月2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