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新形勢下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思考
能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能源工業走過了輝煌的10年,為我國經濟社會實現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我國能源發展面臨著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只有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把能源作為事關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崛起的重大問題,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準確進行戰略定位,科學謀劃我國能源發展的總體方略。
一、能源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人類對能源的利用,從薪柴時代到煤炭時代再到油氣時代,每一次變遷都伴隨著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作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不論現代農業和工業的增長,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興起,都需要以能源作支撐,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10年來,我國能源工業發展迅速,對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翻一番,居世界第一。煤炭、天然氣產量分別增長127%和214%。石油產量穩定在2億噸左右,居世界第四位。電力裝機突破10億千瓦,新增裝機容量是前50多年的總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迅猛發展,水電裝機超過2億千瓦,風電裝機超過5000萬千瓦,太陽能熱利用規模穩居世界首位。節能環保成效顯著,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19.1%。能源國際合作取得新突破,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合作,海外油氣權益產量超過9000萬噸油當量,西北、東北、西南及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基本形成。能源裝備制造水平顯著提高,千萬噸煤炭綜采設備、3000米深水鉆井平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特高壓輸電技術等居世界領先水平。能源普遍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居民生活用能條件極大改善,農村電網全面升級改造,解決了3700多萬人口的用電問題。
必須看到,現階段我國能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供應保障任務特別艱巨。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剛剛接近世界平均水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繼續上升,能源供應保障任務將更加艱巨。同時,能源問題還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能源已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國防、氣候變化博弈的焦點,地緣政治、過度投機、熱錢炒作和壟斷經營深刻影響著國際能源市場的穩定。促進世界能源供求平衡、維護能源安全,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展望未來,中國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本世紀中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能源始終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
二、我國能源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我國能源事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國際能源資源競爭加劇,世界能源格局加快調整。發達國家長期形成的能源資源高消耗模式難以改變,能源消費居高不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加快,能源消費需求快速增加,全球能源供應將長期偏緊。主要國家圍繞能源資源的控制權,在領土主權、海洋權益、地緣政治乃至軍事安全方面的較量將更加突出。北美地區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加快發展,促使歐美、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加快調整能源戰略,力求搶占新一輪能源變革和經濟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能源安全形勢嚴峻。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約2.6噸標準煤,僅為發達國家水平的1/3,未來能源需求還將大幅增長,即使以世界最先進的能效水平實現現代化,消費總量仍將再翻一番。化石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國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嚴重透支,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日益增大。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從本世紀初的32%飆升至57%,進口量的80%經過馬六甲海峽,38%經過霍爾木茲海峽,海上運輸風險加大,能源安全形勢嚴峻。
能源效率明顯偏低,發展方式亟待轉變。長期以來,我國單位GDP能耗不僅遠高于發達國家,也高于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這說明,我國產業結構仍不合理,發展方式的粗放特征還沒得到根本性改變,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區域城鄉發展失衡,協調發展任重道遠。當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能源密集型產業布局不盡合理,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矛盾突出,大規模、遠距離能源輸送壓力日益增大。城鄉能源基礎設施和用能水平差距較大,農村能源建設和服務薄弱,消除能源貧困、實現能源普遍服務任重道遠。
體制機制矛盾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能源科技創新體制不順,投入不足,研究力量分散,尖端人才缺乏,自主創新基礎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設備和材料仍然依賴進口,能源產業總體上大而不強。能源體制機制深層次矛盾不斷積累,價格機制尚不完善,能源行業管理薄弱,體制約束已成為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主要障礙。
我國能源發展面臨的這些問題與挑戰,既是由國際能源競爭格局、我國生產力水平以及所處發展階段決定的,也與我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相關體制機制改革滯后密切相關。為此,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提出了“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科技創新、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能源發展基本方針。加快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以能源的科學發展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能源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
三、“十二五”時期我國能源發展的總體思路
“十二五”時期,我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必須牢牢把握四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就是要立足國內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增強供給保障能力,同時積極利用境外能源資源,合理調控對外依存度,提高國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堅持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就是要實施能源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活消費模式的轉變,努力提高能源生產和利用效率。三是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并重。就是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通過發掘無限的科技潛力改變有限資源的約束。繼續深化能源體制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能源科學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四是始終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統籌城鄉和區域能源發展,加強農村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能源普遍服務水平,讓能源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
加強國內供應能力建設,夯實能源安全基礎。能源安全可靠供應是保障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強大型能源基地建設,打造山西、鄂爾多斯盆地、蒙東、西南、新疆等五大國家綜合能源基地。綜合考慮目標市場,產業布局調整,煤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發電、抽水蓄能等電源點建設和進口能源,以及資源地的水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等因素,加快西煤東運、北煤南運鐵路運輸能力建設,發展適應大規??鐓^輸電和新能源發電并網要求的現代電網體系,完善國內油氣區域主干管網,推進油氣進口戰略通道建設。統籌資源儲備和國家儲備、商業儲備,加強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完善原油、成品油、天然氣和煤炭儲備體系。
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優化調整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傳統能源清潔高效發展,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高參數、大容量清潔燃煤機組,有序建設燃氣電站。積極發展非常規能源,抓好頁巖氣發展規劃的落實,加大煤層氣勘探開發力度。大力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在做好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有序發展風電,加快太陽能多元化利用,積極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促進分布式能源系統的推廣應用,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調整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實施能源民生工程,提高能源普遍服務水平。加強能源民生工程建設,對于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加強農村電網建設,實施完成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工程。加快無電地區電力建設,2015年前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建設綠色能源示范縣和太陽能示范村。加強邊疆地區能源建設,積極支持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優先保障城鎮居民生活用氣,在北方寒冷地區發展熱電聯產,讓更多居民使用上清潔便利的現代能源。
實施能源總量強度雙控制,建設節能型國家。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能源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制,這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重大舉措。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各地區實際,逐步建立起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機制,一是要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二是要強化用能管理,重點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和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三是要樹立綠色能源消費理念,倡導全民節能。
加強能源國際合作,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穩定。全方位開展國際能源合作,既是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穩定全球能源市場的需要。加強與俄羅斯、中亞、中東、非洲、南美等周邊國家和重要資源國的合作,既保證穩定的海外能源供應,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造福當地人民。加強與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合作,引進借鑒先進的能源技術、法規、政策、標準及管理經驗。加強與能源出口國、消費國、過境國和主要國際能源機構的對話交流,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共同擔負起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穩定和確保世界能源安全的重任。
推動能源自主創新,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與改革是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兩個強大驅動力。大力推動能源科技創新,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快構建重大技術研究、重大技術裝備、重大示范工程及技術創新平臺一體化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繼續深化能源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堅定穩妥地推進各項改革。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體系。深化電網、油氣管網等能源基礎服務領域體制改革,建立惠及城鄉居民的能源普遍服務體系。理順能源價格、財稅和投融資體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政策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行業管理,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形成決策科學、責權一致、服務高效、監督有力的政府管理和市場監管體系。
?。ū疚恼抡?012年第13期《求是》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