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著包子,就著大蒜,喝著咖啡會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關于餐廳附加值的話題已經提了很多,有的賣原生態農產品、有的和其他產業合作,打包服務項目、有的賣餐具… …
還記得那家開在書房的面館嗎?
而今天要說的這家包子店,則是把場景作為包子的附加值。
“丑陋”的包子拼不了擺盤,拼不了“意境菜”,但照樣可以能演繹現代生活方式。這,可以說是給更多傳統LOW美食的一個啟示。
1土包子 + 洋咖啡 = ?
前兩天內參聽說,杭州一家包子店面鋪升級了。而且是竄天猴式的升——空間上完全變成了一家咖啡館。
這是一家叫做“甘其食BAOBAO”的包子鋪,新近推出的3.0版本的新店。如果不看菜單,你完全會覺得走進了一家咖啡館。
咖啡館門口常用來推薦新品的小黑板,它有;咖啡館里“原木+綠色植物+通透落地窗”的文藝小清新風格,它有;
咖啡館標配:Wifi網絡、吧臺桌椅,它有;
甚至,它還出售咖啡。
以及精釀啤酒、紅茶等飲料。
所以,你覺得這是在包子鋪里賣咖啡,還是咖啡館里賣包子?
吃著包子,就著大蒜,喝著咖啡......周立波和郭德綱的粉絲們,終于可以友好的在一起了。
2賣包子,為什么要用咖啡館?
午后,坐在寧靜的咖啡館里心緒萬千,不遠處飄來一陣豬肉大蔥包子的香氣.....有人要說這是“對襟汗衫打領帶”,不搭嘎。畢竟,包子和咖啡,代表的中西文化不同、氣質不同、消費群體也不同。——當年的狗不理包子賣咖啡,已經嚇了中國消費者一跳了。好在最終二者產品沒有混搭出售。
這家包子賣到了美國哈佛大學廣場
但這家包子鋪,咖啡和包子已經在光天化日之下強行摟抱在一起了。這看上去,既無消費場景的契合,也沒有品類嫁接的優勢。但這或許正是這家包子鋪營銷的高明之處。這個成立于2009年的包子品牌,每天在上海、杭州能賣掉20萬只包子,年營收3億。他家老板的野心是,重新定義包子,實現這個街頭食物“非凡的商業潛質”。
3咖啡館里的場景革命
內參君要說,“咖啡”真的渾身是寶:它的豆兒,可以磨來喝;它代表的文化符號,可以當做引流IP;用它開館子,則是最理想的營銷場景。有人說,中國沒有咖啡文化,只有咖啡館文化。簡單說,就是體驗式消費。我可以不懂咖啡的水果酸,但我享受在咖啡館里呆著的感覺。聰明的商家很快發現了這個秘密。
3W咖啡
于是,咖啡館里賣書,咖啡館里賣安利,咖啡館里賣創業服務......甚至我們喝了上千年的中國茶,也不得不低頭鉆進咖啡館的殼子,以期吸引更多年輕人。所謂的“場景革命”,正在咖啡館里發生。強大的咖啡館文化,一次又一次被當做營銷大殺器。終于,咖啡館里賣起了包子。所以,你想好在包子鋪里賣什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