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五大舉措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
近年來,常州在以大市為單位全國率先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基礎上,實施五大舉措,全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
一是強化政策扶持增“效能”。“十二五”期間,該市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見》,提出全面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服務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等新一輪發展目標和任務,并將農機化工作列入全市農業農村工作考核體系。在認真落實中央和省農機化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十二五”期間全市各級財政投入2.5億元專項資金扶持農機化發展,帶動農機合作社、農民投入5.3億元,同時加強用地、金融、保險等政策支持,有效帶動了高性能農機具購置、良種良法良機配套、農機庫建設以及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二是強化功能配套提“效率”。針對以往“小型機械多、大型機械少,動力機械多、配套機具少,低端機械多、高端機械少,糧食作物機械多、經濟作物機械少”的問題,常州市充分利用農機裝備制造優勢,從糧食生產需求出發,依托骨干農機企業,加強高性能農機裝備引進與研發,加速農機裝備結構調整與優化,重點推廣了乘坐式插秧機、大糧倉聯合收割機、高性能植保機、糧食烘干機等先進適用機具,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三是強化專業服務顯“效益”。抓住農機化服務主體這個“牛鼻子”,持續加強農機合作社建設,提升農機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全市創成江蘇省三星級以上農機專業合作社89家,其中全國農機示范社14家。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該市主動順應現代農業集聚集約發展的要求,探索構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新模式,不斷完善合作社流轉土地、承包經營、帶動發展的機制,大力發展耕、種、收、管、營“一條龍”服務,同時積極引導合作社轉型升級,前延后伸產業鏈條,拓展農機維修和配件供應、稻米加工等增值渠道,擴大生產經營范圍,完善服務功能,提高發展效益。
四是強化融合發展出“效果”。大力推進農機農藝技術集成,近年來先后試驗推廣了集中育供秧“五替代”(基質替代營養土、設施微噴灌替代人工漫灌、硬地硬盤旱育秧替代軟盤肥床水育秧、流水線播種替代人工撒播、疊盤暗化催芽替代播前浸種催芽)、麥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水稻機插秧、稻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三麥機播等一批農機農藝集成新技術。針對施肥、植保等薄弱環節,加強研究攻關,實行重點突破、梯度推進,示范推廣了插秧施肥一體機、水旱兩用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機、無人植保飛行器等先進適用裝備,進一步提升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五是強化安全生產擴“效應”。加大農機安全執法檢查和“平安農機”創建力度,全市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注冊登記率、年檢率、駕駛人持證率均保持在95%以上,創建國家平安農機示范縣區3個、省級示范鄉鎮27個、市級示范社107個,為全程機械化撐起了安全“保護傘”。同時,大力開展農機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培訓,大力推進農機科技入戶工程,提升農機人才隊伍,強化人力智力支撐。
(來源:常州市農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