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再獲政策紅包 農業機械制造行業顯著受益
近日,農業部引發了《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其中指出,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機“十三五”規劃出爐,最顯著受益的是農業機械制造行業。
具體目標來看,乘坐式插秧機由2015年的24.2萬臺提升至2020年的30萬臺,機動植保機械由2015年的618.9萬臺增至2020年的700萬臺,其他馬鈴薯收獲機、秸稈還田機、谷物烘干機等都提出了具體預期目標。
此外,對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及大宗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率作出了要求。例如,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將由2015年的63.8%提升至2020年的70%,玉米收獲機械化率由2015年的64.2%提升至2020年的80%以上。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為提升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多次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政策。前不久,國家發改委便印發了《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提到現代農業機械高端產品取得突破、骨干企業競爭力顯著加強目標。
除了政策支持引導,我國還進行了大規模農機購置補貼,來幫助農機企業改變服務模式,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
據數據顯示,2004年后,中央財政對農機補貼力度不斷加大。2015年,中央財政下撥農業機械購買補貼資金為236.5億元,累計安排1435.07億元。
在補貼政策刺激下,增加了不少新購機客戶,新用戶比例得到大幅增長。但也有一些城鎮客戶把農機產品作為投資品,對市場造成了一定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農機銷售盡管出現明顯增長,但新用戶缺乏作業經驗,需要農機企業提供全面、專業的指導服務。對農機企業來說,農業機械服務所蘊含的價值也可為企業拓寬利潤空間。
因此隨著農機設備增長臨近天花板,未來農業機械服務將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特別是農機維修、技術、租賃等領域。農機企業要加大服務資源的投入,使之標準化、專業化、科學化,改變原有的服務模式。
(信息來源:17-01-05 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