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影院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午夜伦手机不四虎卡-久久影院毛片一区二区-久久影视一区-在线精品91青草国产在线观看-在线激情小视频

您好,歡迎來到云企聚![服務商申請]關于我們首頁

首頁 > 商業資訊 > 財政部農業司司長:農機補貼的導向應這樣

財政部農業司司長:農機補貼的導向應這樣

來源:   發布時間:2017-02-28

 

作者:財政部農業司司長、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主任 吳奇修
0

財政部農業司司長:農機補貼的導向應這樣.jpg

農業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與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對農業農村改革、統籌城鄉發展、脫貧攻堅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明了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方向、突破口和著力點。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揮財政對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推動作用,應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落實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確保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

創新財政支農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業已步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關鍵時期,這同時也是各方面矛盾的凸顯期。習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創新財政支農體制機制,更好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調整完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多年來,我國對農業農村發展給予有力財政支持,保證了糧食連年高位增產。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必須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現有財政支農政策體系。應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生產與消費、增產與增收、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等關系,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進一步推動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三合一”,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堅持市場化改革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進一步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針對當前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合理調整支農投向,及時修正相關政策目標,堅決取消與改革目標相悖、不合時宜的政策措施;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堅持產糧大縣獎勵政策。

探索創新財政支農體制機制。農業要發展,投入是關鍵。中央始終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然而,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部門分散,缺乏相關政策的退出機制,造成一些臨時措施常態化、短期措施長期化。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探索創新財政支農體制機制。應圍繞補齊農業農村短板促進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將更多金融活水引入農業農村;圍繞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益完善涉農資金管理機制,進一步下放項目審批權限;圍繞確保涉農資金安全加強公眾監督,加大資金監管力度,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資金分配激勵機制。

發揮財政資金的支撐和引導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協調發展就是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促進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協同配合、一體發展。習近平同志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積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此,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支撐和引導作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合理配置公共產品和服務,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發展差距較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解決的難點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提高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生活水平作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工農城鄉關系”。為此,應發揮財政政策作用,推動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發展;高度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創新財政投入方式,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為此,應通過貼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幫助農村地區引入新技術、新業態,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優化財政資金投入和使用方式,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充分發揮農墾企業的資金、技術及管理優勢,把農墾企業建成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

構建財政支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必然要求,也是調結構、轉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財政支農工作要把支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構建相應政策體系,積極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調整財政獎補政策,助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背景下,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須破解的現實難題。為此,應加強政策扶持,加快構建“鐮刀彎”地區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應更加注重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發揮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逐步建立支持休耕輪作的財政政策,在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的基礎上探索推動農業休養生息;積極支持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支持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繼續支持推廣應用秸稈還田腐熟、施用生物有機肥等土壤有機質提升措施,支持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

財政補助更加注重農、林、水、氣資源的有效利用與保護。農、林、水、氣資源是糧食和生態安全的基礎。加強農、林、水、氣資源的有效利用與保護,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此,應支持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有針對性地調整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并擴大政策實施范圍;適當提高補獎標準,落實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支持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用好林業補助資金,加快造林綠化進程,加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力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積極支持水資源空間格局優化、水土流失治理,加強水利建設,提高防汛抗洪、搶險救災資金的保障和響應速度;積極支持氣象建設,不斷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和應急管理體系。

完善財政支持措施,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業發展已經深度融入國際市場。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當增加進口和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新形勢下,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必須樹立戰略思維和全球眼光,完善相關財政支持措施,不斷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優化農產品進出口格局,推動農業貿易健康發展。農業貿易是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新形勢下,應及時調整完善財政支農政策,推動農業貿易健康發展。要在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對特色優勢農產品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支持適度進口國內緊缺農產品,緩解土地、資源和環境壓力,為我國農業休養生息和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條件;優化重要農產品進口的全球布局,加快形成互利共贏的穩定經貿關系。

支持農業走出去,加強與相關國家的農業合作。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對于推進農業現代化至關重要。應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推動我國農業走出去,加強與沿線國家合作。為此,要利用多種資金渠道,在國家規劃指導下支持并推動境外農業產業合作區建設,提高我國農業企業國際競爭力;發揮雙邊、多邊合作基金作用,積極支持農業對外合作與交流項目順利開展;健全保險體系,研究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對外農業合作保險制度。

提高財政支持實效,實現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同志強調,“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推動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要通過更有效的財政支農制度安排,緊緊抓住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使農民群眾在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做好財政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各項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當前,扶貧開發已經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做好財政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各項工作,要持續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強化扶貧資金監管,提高財政扶貧工作成效;健全財政扶貧政策體系,重點抓好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探索完善財政涉農資金供給機制;創新財政扶貧機制,支持地方探索資產收益扶貧;結合生態保護脫貧,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

完善支持農民收入增長政策體系,持續促進農民增收。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促進農民增收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為此,要健全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增加農民培訓補助經費,同時完善培訓體系、提高培訓效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揮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的作用,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推動政府行政管理、村民民主自治與農村社會組織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