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機漏水故障分析與排除
摘要:柴油機漏水會造成發動機因缺少冷卻液而過熱,也會因水漏入油底殼而使機油變質,柴油機漏水原因的分析,介紹了查找漏水點的方法。
柴油機漏水是指散熱器中的冷卻水經散熱器、水泵、汽缸套等處漏出的故障,主要是在柴油機使用過程中密封圈老化、汽缸套裂紋、連接松動等原因造成的。冷卻水泄漏會造成柴油機因缺水而過熱,使機件產生變形、裂紋、老化、潤滑油變質等。水漏人油底殼又會使機油變稀,當機油含水量超過0.1%時,機油中的添加劑(抗氧化劑、清凈分散劑等)將失效,使機油變成了乳化液,破壞了油膜,導致柴油機潤滑惡化。實驗證明,當水分達到1%時,機件磨損將加快2.5倍。因此,發動機漏水故障不容忽視,應及時查找原因并排除。
1 柴油機漏水原因分析
1.1汽缸套漏水
(1)經常超負荷作業,使柴油機常處于過熱的狀態,造成汽缸套阻水圈漏水老化,起不到對冷卻水的密封作用;或者安裝汽缸套阻水圈時不正確,使阻水圈發生扭曲、剪邊甚至斷裂,使冷卻水進入油底殼。
(2)柴油機長期超負荷運行,當熱負荷和機械負荷超過缸套允許強度,汽缸套會產生裂紋;裝配不當,產生大的裝配應力,或用錘敲擊,也會促使汽缸產生裂紋。
(3)汽缸體的工作溫度變化較大,其上平面容易翹曲變形。另外,缸蓋螺栓的擰緊力矩不均或擰緊次序不對,也會損傷缸體上平面的平面度,造成汽缸體上平面翹曲使汽缸密封不嚴,導致漏氣、漏水和沖壞汽缸墊。
1.2散熱器漏水
(1)材質不合格。一些小企業為節省生產成本,偷工減料,使用不合格的材質制造散熱器,在使用過程中,易被腐蝕,導致漏水。這種情況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更換合格的散熱器,盡量購買知名品牌的產品,避免相似事故的再次發生。
(2)冷卻液不合格,散熱器漏水大多是因為冷卻液腐蝕造成的,尤其使用壽命十年以上的散熱器漏水,基本都是因被腐蝕造成的。因此冷卻液的質量選擇很重要,質量好的冷卻液到一定時間也要更換(兩年左右),而質量不好的冷卻液或使用年久的已變質的冷卻液,則對水箱有腐蝕作用,影響水箱使用壽命。還有,如果發動機性能不好,冷卻系統和潤滑系統、燃燒系統竄氣,就更容易腐蝕水箱,而一旦腐蝕到銹爛的地步,在有壓力、溫度較高的狀態下就會漏水。
1. 3水泵漏水
(1)安裝水泵時,水封座圈總成未安裝到位,造成水泵漏水。
(2)機器老舊,水封內機件磨損、銹蝕和老化失效。
(3)工作環境惡劣,容易造成膠木密封墊與襯套端面的磨損不均勻而彈簧長期在水中浸泡,易銹蝕、彈力下降,也能引起漏水。
2 檢查機油含水的方法
(1)靜止觀察時油面比較光滑,攪動時機油形成糊狀,顏色呈灰白色,表明機油已經滲水。(2)用銅線燒熱后,插入待檢查機油中,若有“劈啪”響聲,表明機油中有水。
3 查找漏水處的方法
(1)為了便于檢查,最 好先拆卸柴油機一些部件,再裝上汽缸墊和汽缸蓋,不安裝搖臂組及推桿、活塞連桿組、曲軸飛輪組、曲軸箱后蓋板、汽缸蓋罩。
(2)將冷卻系加滿水,設法封閉水箱加水口。可拆下水箱漏斗,另用軟木紙自制一個水箱口墊片并用4~5 mm厚的鐵板做一塊水箱口蓋板,蓋板四個角上鉆有四個孔(與水箱的螺孔對正),并在蓋板上焊接有8~12 mm進氣管接頭,將墊片涂上黃油或磁漆,擰緊蓋板四顆螺栓,這樣冷卻系內就不與空氣相連通,并將在機體側面上的放水開關關閉。
(3)使用一臺充氣機(若沒有充氣機,也可用自行車打氣筒),把充氣膠管一端套入水箱蓋板上的進氣管接頭,并用鐵線箍緊,不許漏氣。打開汽缸蓋罩,拆下搖臂和推桿,將充氣機接上電源向冷卻水內充氣,當充氣機壓力表氣壓達到0.05~0. 1 MPa時,切斷充氣機電源暫停充氣,作以下檢查:①查看缸蓋下面兩個水悶頭是否漏水、滲水,如有,說明水是從水悶頭漏出,經氣門室、推桿孔處漏人油底殼的。②查看缸蓋下面兩個汽缸蓋固緊螺栓間隙處是否滲水。若此處有水,可能是缸蓋、機體有夾渣、氣孔、裂紋缺陷,或是缸墊破損,水是順著螺栓隙縫處漏出,經氣門室里的推桿孔進入油底殼。③若觀察到缸蓋與氣門彈簧接合處有水滲漏,說明缸蓋的氣門彈簧支承面被彈簧磨破,或者是缸蓋在鑄造時有缺陷,使該處過薄,且長期與氣門彈簧摩擦、振動,從而產生破裂,水漏出后經推桿孔進入油底殼。④用手電筒照射,從汽缸套孔內往上觀察,若看到汽缸蓋氣門座安裝孔與氣門座處有水滲漏,說明汽缸蓋鑄造時有缺陷,如存在有夾渣、氣孔、裂紋或者在安裝氣門座圈時用鐵具猛敲,使該處產生裂紋,水漏出后順著汽缸壁進入油底殼。⑤用手電筒照射,察看氣門推桿孔內是否有水滴、是否有水滲出,若有,說明缸蓋或機體下部有砂眼、裂紋等缺陷而漏水,水也是經推桿孔進入油底殼。⑥若機車使用多年,漏水情況大多是因汽缸套外圓下口處的阻水膠圈破損、失效而引起的。繼續向水箱內充氣,從曲軸箱后窗口往缸套外緣觀察,若冷卻水沿缸套外緣下滴,說明阻水膠圈密封不嚴而漏水。若觀察到冷卻水沿缸套內壁滴下,說明缸套有砂眼、裂紋,或者缸墊燒損,冷卻水經活寨、活塞環和缸套之間漏出,從而進入油底殼。
來源:農機使用與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