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農機行業下半年趨勢分析
今年以來,農機產業面臨了最為慘烈的市場下行格局,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大型拖拉機、中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和收獲機械累計生產2.2萬臺、13.6萬臺、24.9萬臺和26.9萬臺,同期同比下降20.4%、8.8%、31.2%和0.6%。這是2017年整體下滑基礎上的又一組滑坡數據。
上半年格局已定,下半年又會是怎樣的發展走向呢?
1、政策環境穩中偏松,總體向好。
據專家分析,今年上半年,國內經濟運行平穩,預測下半年增速略有放緩,預判第二、三、四季度經濟增速分別為6.7%、6.6%、6.6%,全年增速維持在6.7%左右。預計下半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關機構會加快財政支出進度,切實發揮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調結構的作用,預計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中性的總基調不變,以防止杠桿率進一步上升和金融風險發生,同時,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普惠金融等領域的定向支持力度,降低其融資成本,促其平穩增長。
聚焦農業裝備領域,下半年面臨的政策因素依然利好多于利空,除年初確定的“三農”政策持續推進外,農業農村部決定于8月份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2018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督導檢查工作,重點圍繞政策啟動實施、敞開補貼落實、資金管理使用、管理服務創新優化等進展情況開展督導檢查。同時,針對簡化鑒定流程,暢通新產品渠道;加快標準化步伐,支持企業新產品研發和推廣;優化補貼機制和流程,加大高端高效農機補貼力度等環節,農業農村部相繼出臺管理舉措,重點關注和整改的環節愈加聚焦在政策落實和執行層面,應該說,下半年補貼政策實施將面臨較好的環境,國家對高端新型產品開發及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將持續加大,整體利好不少。
2、行業增速持續減弱。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農機工業增加值增速9.1%,農機工業12個子行業2429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4291.3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6.15%,全行業實現利潤243.12億元,增幅8.10%。單純從數據看,感覺還算理想,同比都在增長,但是實際市場表現和農機人的經營感受卻相差甚遠,傳統產業的持續下滑令大家猝不勝防,今年上半年,農機市場下滑趨勢依然不減,市場比重占據市場50%的大中拖、聯合收割機、農用三輪車等傳統產品下滑幅度仍然超過兩位數,同時,由于上半年全球經濟復蘇勢頭減弱,經濟立場分歧摩擦不斷,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加劇,貿易沖突可能影響下半年出口增長,預計農機海外業務相比上年會有比較大幅度的收窄。
由此可見,今年下半年,中國農機市場將面臨內需不足和外需放緩的雙重壓力,行業增速將可能進一步放緩,預計整體增速6-8%之間,利潤水平將持續降低,農機企業依然面臨著非常大的轉型升級的生存壓力。
3、整體需求不同程度放緩。
自2014年開始,國內農機市場步入轉折拐點,整體發展趨勢放緩,利潤水平降低,市場發展由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進入平穩低速和結構性調整期。2017年農機市場轉型更加深入,總體發展節奏大大出乎業內預料,虧損面不斷增加,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企業管理委員會統計,去年,行業骨干企業生產大中型拖拉機同比下降25.75%,小四輪拖拉機同比下降18.67%;收獲機總產量下降29.48%,其中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生產比上一年下降了48.64%,履帶水稻收獲機同比下降24.29%,輪式小麥收獲機產量同比下降了24.04%……今年上半年,整體形勢依然沒有改觀,在去年形成的市場低谷里依然下行不止,照目前的形勢分析,下半年,市場情況依然不容樂觀,依據有三:一是,過剩飽和,過度透支市場成為了銷量下滑的最直接因素;二是,剛需趨弱,糧價不穩、種植成本高,種地不掙錢,農機看漲的作業基礎不牢固;三是,新舊迭替尚未完成,剛需和供給不足的矛盾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夠解決,目前還不成。
綜上所述,下半年,雖然大中拖、玉米收、畜牧機械、采棉機、馬鈴薯收獲機等諸多產品進入銷售檔期,但是因為市場需求不振、存量市場更新梯次進行、小眾品類整體市場體量不足、農業結構調整、糧價不振等因素影響,預計市場低谷運行趨勢仍會延續,各品類、各區域需求冷熱不均或成常態,市場需求將以用戶剛需為主導,補貼拉動效應會依次遞減,國內市場將以盤存、轉型、升級為主旋律,呈現出差異化、多樣化的發展形態。
4、市場下行仍顯結構性機會。
下半年,行業增速雖然會穩中趨緩,但仍可關注市場需求結構改善及質量提升帶來的機會,大家常說,再差的市場也不缺少好的企業,農機市場持續下行,需求減弱帶來的是銷售機會的減少,但是機會減少不代表著市場進步戛然而止,農機企業贏得競爭,必須在細分經營中尋找結構性機會。談到結構性機會,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國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方向做出的政策性調整,根據政策部署,2018年國家在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基礎上,向“破、立、降”的重點方向轉變(“破”就是大力破除無效供給,著重處置“僵尸企業”,堅決化解過剩產能;“立”就是大力培育新動能,在化解過剩產能的基礎上推動傳統產能優化升級,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降”就是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重點在清理涉企收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兩方面,推進稅費體制改革)。因此,農機產業結構性機會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新興小眾品類剛性需求,諸如大蒜種植、蔥姜收獲、辣椒剪把等等機械;二是,進口高端產品國產化替代,如大型青貯機、超大馬力拖拉機以及打捆機打結器、高端電子元件等;三是,傳統品類的創新及綜合升級,創新技術工藝,增強精益制造,全面提升產品作業可靠性、耐用性、適用性等,贏得用戶深入認可;四是,存量市場盤活及服務,針對成熟產品如小麥機、中小拖等市場,要重點考慮二手機交易、以舊換新、提供部件及相應完善服務等環節,以盤活存量市場,形成與增量市場的有益補充和相互促進;五是,理性對待“互聯網+農機”促生出的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運用,營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下半年,農機企業必須順應產業緩行大勢,精耕市場終端,努力尋找結構性市場機會,聚焦市場剛性需求,創新傳統產品實現升級,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找準生存利潤支點,穩中求進,生存而后發展。
5、企業生存面臨“三大挑戰”。
下半年,農機企業面臨著來自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圍繞著生存與發展的多種挑戰,其中有三種首當其沖。
第一,如何跑贏市場下行所帶來的直逼生死存亡的逆向力挑戰。
按照以上分析,下半年,市場下行壓力依然巨大,農機企業要生存,必須順應政策和市場發展大趨勢,客觀評估自身因素,找準核心競爭優勢,更加關注市場和用戶需求,細分經營,精耕細作,逆風奔跑,把自身長板發揮到極致,并不斷補齊短板,不斷升級,堅守住生存與發展的陣地,活下來,才有機會享有反攻的勝利。
第二,新產能形成與舊產能升級同步進行的“新舊轉換”挑戰。
按照權威機構的說法,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不同,增加過硬的產品質量和提供多元化的創新供給,才是供給側結構改革工程最大的難點。下半年,市場轉型升級仍會愈加深入,農機產業各單元系統性新舊動能轉換和升級任重道遠,具體來講,在新動能形成上,要加大工業設計、技術研發、制造工藝等環節研究創新,不管企業規模大小,不管是科研機構還是民間組織,對于“卡脖子”難題必須全力以赴,全面突破。在舊動能升級上,針對傳統品類,相關制造企業應該找準自身核心優勢產品,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更加完美、更加可靠、性價比更高,更加安全、高效,培育和提升具有專屬特征的核心競爭力,讓產品更卓越,價格更合理,全面實現升級。
第三,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沖突持續升級對出口的挑戰與進口產品國產化挑戰。
下半年,中美貿易沖突所引發的負向影響將隨著爭端升級而愈演愈烈,國際形勢正在霸權主義的財富掠奪下變得復雜多變,因此,農機企業必須對海外業務做好充足的下行壓力準備,與此同時,國內農機制造必須加快高端進口產品的替代步伐,打破歐美一線品牌的資源壟斷,搶占市場份額。
6、產業整合邁開大步。
據統計,上半年國內農機品牌出現集體消亡,有1/5的品牌消失在市場下行的大潮里,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農機企業超過2400家,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制造領域不僅扎堆中低端,而且在品牌建設和產品開發等領域存在嚴重不足,在農機補貼政策拉動效應遞減的當下和今后,行業洗牌在所難免。直面市場發展形態和趨勢,下半年,對農機企業的考驗會更加殘酷,企業與品牌間的整合、消亡會成為常態,預計,農機產業整合的腳步會加快,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一恒定的自然規律不會改變,誰能夠笑到最后,誰就有機會成為王者,我們更期盼著有更多優秀的本土企業扛起民族農機制造的“大旗”。
綜合而言,下半年,國內農機市場增速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愈加趨緩運行的概率更大,農機產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多重因素的考驗,農機主管部門必須不斷優化產業環境,做好政策支持,同時,農機企業唯有創新突破,打造核心競爭優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來源:中國粉末冶金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