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科研人員發明鎂合金防腐蝕新技術
如何在鎂合金表面制備出兼顧腐蝕防護、高強韌性的牢固的保護膜層,是困擾鎂合金行業的關鍵技術瓶頸。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微納米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和陜西省鎂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地在微納尺度鎂合金表面制備出致密、強韌和牢固的納米級保護層,為研制新型高強韌耐蝕鎂合金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思路。
“腐蝕防護是鎂合金行業的核心課題之一。盡管現有技術可以制備出抗蝕性良好的防護膜層,但這類膜層往往比較脆,容易在服役過程中破碎和脫落。”研究團隊負責人單智偉說,“這個項目的目標就是從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出發,研發可在鎂合金表面長出致密、強韌和牢固的防腐層的新技術。”
3年前,研究團隊去榆林市考察鎂的生產工藝時,了解到用來生產鎂的原材料礦石——碳酸鎂本身就是一種高強度、耐腐蝕的物質。在返程的飛機上,單智偉提出了在鎂合金表面制備納米級碳酸鎂膜來實現腐蝕防護的想法。碳酸鎂可以由二氧化碳和氧化鎂反應生成,但該反應的發生至少需要400℃,而多數鎂合金很難承受這么高的溫度。“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活化二氧化碳的辦法,使其更容易與氧化鎂發生化學反應。”團隊博士王悅存說。
在單智偉的指導下,王悅存利用電子束輻照技術,成功地讓二氧化碳在室溫下與鎂合金表面的原生氧化層或腐蝕產物發生反應,生成一層致密、牢固的納米級碳酸鎂層。實驗測試表明,這種納米膜可使測試樣品的腐蝕電流降低約三個數量級,自腐蝕電位降低約一倍。與此同時,長有這種納米膜的微納尺度樣品的屈服強度提升了近兩倍,連續變形能力提升了五倍,抗氧化溫度提升了200℃。這種方法簡單易行、綠色環保,為新型耐腐蝕鎂合金的研制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思路。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博士王悅存為本論文的第 一作者,單智偉、中國石油大學副教授張利強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馬恩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參與該項工作的還有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劉博宇、教授匡文軍、博士生楊楠和苗育聰、碩士生趙心愛和楊博,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李巨。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科學基金和陜西省重點產業創新鏈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陜西省鎂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在單智偉的帶領下,中心依托榆林市豐富的鎂資源和產業優勢,開展了一系列基礎研究和技術革新,助力陜西省鎂產業的轉型升級。
來源:中國有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