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感為什么可以儲存能量?
電感為什么可以儲存能量?
我們都知道電容能儲存電荷,也即電容可以存儲電能。
電感也是儲能元件,電感是如何存儲電能的呢?很多人不明白電感是如何進行存儲電量的。這個問題比較難解釋,所以不明白也是可以理解,這要根據電生磁、磁生電的原理才能說清楚的,只有明白這兩個概念的人,才能理解電感線圈儲能的原理。
電生磁,即電流流過螺線管產生磁場,由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磁效應而來。后來有許多的物理學家便試圖尋找它的逆效應,磁場能否產生電呢?
英國的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磁生電,并提出了有名的電磁感應定律。其實當時美國科學家亨利也是同時發現的,但也有文獻說比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還早,只是沒有即時發表成果,當時還是很認可亨利的成果,給電感量的單位為亨利。同時俄國的物理學家楞次總結大量實驗數據后,總結出一條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稱為楞次定律,至此磁生電才得以廣泛應用。
其實我可以舉個例子,就可以明白了。用“發條”來舉例,以前的機械表或小玩具里面就有發條,當我們用力將發條旋緊后,機械表就可以走很長一段時間,這個過程里面給發條旋緊其實發條就存儲了能量,然后發條再慢慢地釋放能量。
收緊發條-儲能-帶動齒輪-釋放能量可以理解為發條就是儲能元件。
再來看電感,電感儲能在哪里呢?為增大電感量,電感都會有一個”磁芯“,磁芯是磁性材料,不同的磁性材料對磁場的儲存時間是不同的,比如鐵放在磁鐵上,再把磁鐵拿走,此時鐵上還會有磁性,并會保持一段時間,這就是鐵存儲了磁性。儲能部分就是這個磁芯,首先是電流流過線圈后在磁芯上產生磁場,從而磁化磁芯,使磁芯儲存了磁能,當無電流流過線圈時,磁芯釋放磁場能量。
磁芯在靜態時,內部可看成擁有大量的小磁極,并且各個磁極的方向是隨機的,不規律的。
當線圈通過電流后,磁芯被磁化,內部的磁極被統一方向,完成“電生磁”的過程。
當線圈無電流后,無磁場進行磁化,此時磁極將回復原位,即磁場變化產生電流,完成“磁生電”的過程。
這就是電感存儲電能并釋放電能的過程,能量轉換是在磁芯內部完成的。
在快速能量轉換的場合,當然磁芯不能用鐵性金屬,因為鐵被磁化后,磁能釋放太慢,所以就會導致能量轉換太慢,無法實現能量的快速傳遞,常用的有鐵氧體、高頻磁條等,這些材料被磁化后能夠快速釋放磁能,比如用在開關電源的高頻變壓器,開關電源的開關管其開關速度很快,當然就得磁能快速轉換,能夠及時儲能并釋放能量,將變壓器原邊的能量傳遞到副邊。
而對于一些不需要能量快速轉換的場合,磁場能長期保存的也有其用途,比如以前的磁帶、磁盤的磁碟等,剛好利用磁芯被磁化后可以長期保存,這種磁性作為信號單元,就相當于數據保存。像硬盤的磁碟通常可以保存100年以上,其實就是磁場能夠保持這么長的時間,而半導體存儲單元是依靠內部電容的放電,故時間較短,大概也就10年以上。以前在市場上炒得火熱的固態硬盤,都說要替代傳統的磁性硬盤,這么多年過去了,也沒見被替代,反導以共存的形式存在,這就是所謂的傳統硬盤里還集成固態flash存儲器,如2T的硬盤+128G固態,系統用于大量快速數據交換時用128G固態區間,而不需頻繁操作的數據及資料則存放到磁碟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