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春天還是寒冬?淺談今年國內烘干機行業大滑坡緣由
回溯近年我國烘干機市場的銷量走勢,從2010年全國銷量不足1500臺到2017年全國銷量突破28000臺,經過7年的井噴式發展,全國年銷量增長將近19倍。過去7年,市場增幅雖然跌宕起伏,但10%以上的增幅始終未變,由此一方面反映出國內糧食烘干機基礎薄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內市場驅動力和剛性需求非常強勁。2017年國內農機相關媒體給出預測,2018年烘干機市場將會延續增長態勢。 但是進入今年后,烘干機市場并沒有像預期一樣形勢一片大好。烘干機行業仿佛一夜遭遇滑鐵盧,國內部分企業四月份、五月份銷售額依然沒有沖破“零魔咒”。最可怕的是,有了過往7年銷量連續遞增的基礎,2017年下半年幾乎全部烘干機企業都在盲目備庫存。2018年這些企業除了要面對艱難的市場,還要面對巨大的庫存壓力,“去庫存—價格戰—降成本—品質下降—銷售難—繼續價格戰……”一系列惡性循環也就此展開。7月10日,農業農村部農機試驗鑒定總站召集全國幾十家烘干機制造企業在北京召開谷物烘干機質量分析會,會上談及烘干機市場問題企業家們叫苦不迭,普遍反映銷量下滑嚴重,往年應收款數額巨大,企業經營異常艱難,行業整體進入寒冬期。截至9月30日,經農機行業有關單位統計,國內多家知名烘干機企業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有50%—70%不同程度的重度下滑。 糧食烘干機剛剛被列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目錄時,農機主管部門、購機客戶和烘干機企業三方皆大歡喜,也給烘干機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政策上的東風。最初,農機購置補貼是直接補貼給烘干機企業,企業資金流轉速度快,沒有資金壓力;客戶享受到了實惠;農業機械化得到了提升。但是好景不長,這種一站式的補貼方式讓很多不法分子有空可鉆,利用補貼上的便利,惡意套取國家財政補貼,而且越演越烈,一發不可收拾。2012年原農業部為了規范烘干機的購置補貼,將農機購置補貼的補貼方式做了變更,國家財政補貼直接補貼給用戶,不再補貼給烘干機生產企業。因為有前期的鋪墊,用戶購買機器扣除補貼款已經成為習慣,烘干機企業需要墊付全部補貼款才可以將烘干機銷售出去,而且慢慢演變成行業約定俗成的規則。自從國家烘干機購置補貼政策調整后,因為農機購置補貼存在滯后性,且額度有限,每年烘干機企業都要背負總產值30%左右的補貼款作為應收款。這筆巨額的應收款,像慢性毒藥一樣將一大批企業送上了不歸路。2018年也許正是“毒藥”效應顯現最明顯的一年。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近年來連續多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及農業全程機械化和糧食烘干機械化,也反映出國家對農業機械化和糧食烘干機械化的重視。但是當農機化遇到其他大政方針的時候,往往會變成“紙老虎”,只有退避三舍的份兒。 糧食烘干設施建設無“地”可建,已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中越來越突出的問題。一組烘干機(按3臺/套計算),需要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雖然國家烘干機械用地已經納入了農業設施用地范疇,但是其轉化手續過于繁雜,同時對于用地的比例指標也有特別的限制,造成了糧食烘干中心建設用地成為老大難問題。國家政策一方面鼓勵大力推動糧食烘干機械化,另一方面又極力限制烘干設施用地,導致很多客戶有心購買,卻無法使用。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糧食都算不上“昂貴”的商品,在糧食加工和流轉行業更算不上高附加值的商品。對于糧食烘干而言,燃料成本成為廣大用戶首要的考慮因素。2015年之前,全國范圍內大部分糧食烘干機械使用的熱源都以煤為主,煤價格便宜,熱值高,購買方便,運輸也方便。但是隨著我國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燃燒后會排放出含硫、含氮氣體的煤被列入了禁止使用的名單。一方面造成很多用戶之前購買的設備按照現行的環保要求不能繼續使用,改造或購買新設備要增加很高的費用,導致成本過高。另一方面,即使更換新的環保型燃料,昂貴的成本也讓廣大用戶望而卻步。且目前已經引發連鎖效應,比如2017年年底發生的“燃氣荒”,部分烘干機用戶也貢獻了不少力量。這一切也影響了用戶使用和購買烘干機的積極性。 面對各種各樣“后來居上”國家政策,農業機械化顯得蒼白而無力,任何一條新政策都能讓它手足無措。政策受到阻礙,烘干機的銷售和購買自然受到負面影響,準客戶變成觀望客戶,銷售周期大大延長,大大增加了烘干機企業的成本和負擔。 國家放開糧食收購價格后,導致糧食價格大幅度下跌,以種糧大戶、糧食合作社主的糧食烘干中心,出現大范圍虧損現象。烘干中心經營虧損一方面讓其他準客戶打消購買念頭,持觀望狀態;另一方面,讓準備擴建的老客戶也望而卻步,報以觀望狀態。如果糧食價格持續低迷,以經營糧食為主業的客戶沒有利潤可賺,那么烘干機械的大力推廣也無從談起。 中國的企業要發揚勇于創新的企業家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中國的“百年企業”。但是放眼望去,我國的百年企業又有幾家?對產品不專注,對品質不敬畏,對客戶不誠信,過分追求眼前的利益,這種通病在烘干機行業同樣普遍存在。 糧食烘干機相對其它大型農業機械來講其基本原理和生產技術含量較低。面對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和農機購置補貼的優厚政策,2012年初,糧食烘干機企業遍地開花,大中小型生產企業一哄而上、相互抄襲、相互拆臺現象比比皆是。由于缺乏行業標準,市場準入門檻過低,客戶重價格不重質量,加之市場和主管部門缺乏有效監管,導致大量低劣品牌混入市場,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廠家不具備相應的技術和設備生產加工條件,制造工藝水平低,造成烘干機使用壽命短、可靠性差、安全性差、烘干不均勻等現象。2012年—2017年是國內烘干機市場最為混亂的五年,客戶單一重視價格、企業追逐利益,品質卻被拋之腦后。惡性競爭導致烘干機行業兩極分化嚴重,一些堅持品質和科技創新的企業沒有銷量,危在旦夕;另外一些無良企業沒有研發創新,盲目抄襲同行,又貪圖利益,以次充好,已銷售的烘干機大范圍出現品質問題,自己將自己送上了斷頭臺。烘干機行業起步較遲,廣大用戶對烘干機品質好壞也缺乏鑒別能力,才出現以上的亂象。好的企業得不到鼓勵和扶持,差的企業渾水摸魚也得不到監督和整治,烘干機行業整體混亂,舉步維艱。 2017年10月國家糧食和物質儲備局發布《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服務要點(試行)》,指出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目的在于充分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解決市場化收購條件下農民收糧、儲糧、賣糧、清理、干燥等一系列難題。其功能是為農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的五代有償服務,發展“糧食銀行”,促進糧食提檔,減少糧食損失,增強農民市場議價能力,真正意義上守護糧食安全。 為此,國家糧食和物質儲備局聯合國家財政部下撥300億元人民幣支持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針對符合糧食產后一體化建設的項目條件的糧食加工以及流通企業,國家財政補貼60%(中央財政補貼30%,縣區配套30%)支持現代化糧食烘干中心的建設。國家的大政策是好的,但是執行到基層的時候又是什么樣子呢? 通過為期6個月的走訪和調研,筆者發現全國60%—70%的縣區均采用低價招標的方式進行烘干中心設備采購。一條平均成本價需要100萬的糧食烘干生產線,最終成標價只有60萬;一條平均成本價需要300萬的糧食烘干生產線,最終成標價只有210萬。這些中標的企業都是名不經傳的小企業,他們以低于市場價幾倍的價格中標,又如何能保證產品質量過關?2018年初,全國范圍內已經出現多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烘干機械無法使用的案例,國家花重金支持打造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都變成了花架子。2019年這種現象一定會更加普遍。國家推出如此好如此有力度的惠民政策,卻在全國各地埋下了無數個定時炸彈。低價中標帶來的害處各大媒體不斷在報道,但是事件仍然在繼續發生。2017年國家開始推動施行的“糧食產后一體化”項目普遍存在的低價中標現象,精品進不去,次品一大堆,這也更進一步推波助瀾讓烘干機行業向病態畸形的方向發展。 先不去考證經濟危機“逢8”魔咒的真假,但是2018年大部分行業都不景氣卻是個事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糧食加工和流通行業同樣受到影響。糧食的流通需要大量的資金,當資金吃緊時,用戶選擇保守發展,購買意愿自然下降。用戶購買力下降,也是導致烘干機企業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以上存在的不正常現象,希望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尋找更加合理的方法和對策,規整烘干機行業的同時,也不能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進程。 來源:中國農機新聞網 作者:安徽辰宇機械科技有限公司 謝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