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攜手工業互聯網 發展空間有多大?
一邊是方興未艾的智能制造潮流,一邊是備受期待的新一代通信技術。
“5G是驅動工業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關鍵技術,工業互聯網將成為5G商用規模部署的突破口。”在近日舉行的“5G商用與深化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研討會”上,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這樣形容“5G”和“工業互聯網”這兩個熱詞之間的關系。
近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憑借高速率、低延時、大容量連接等特性,5G商用被認為將給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按下加速鍵。
在試水工業互聯網的企業中,既有像海爾、徐工這樣的制造業企業,又有像用友、浪潮這樣的信息技術企業,還有像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企業。
海爾家電產業集團智能制造總經理張維杰,曾經跟海爾工廠的廠長們探討過“5G能夠帶來什么”。廠長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5G能否幫助企業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效益、質量、成本這些主要指標會出現哪些變化?
對此,華為5G產業發展部部長杜葉青認為,通過5G技術連接、收集并分析數據,進而得到設備實時運行信息,最終可達到提質、增效、降成本的效果。
中國電信政企事業部產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主任張東介紹了他們與某汽車零配件企業合作進行5G試點的情況。通過將智能搬運機器人接入低延時5G網絡,車間整體搬運效能每天提升500噸,單臺智能搬運機器人效能提升5%。
中國聯通研究院科學家兼智能網絡總架構師唐雄燕則介紹,他們在跟北汽福田開展5G智能制造的合作,制造環節中有時候膠水涂得不均勻,需要重新涂,所以需要大量的攝像頭來拍攝,這也是5G大帶寬、低時延的應用。
對于推進工業互聯網和5G融合發展,實現服務模式升級,江蘇徐工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官張啟亮這樣設想:“我們現在是一個人控制一臺設備,如果未來設備能實現遠程操作的話,一個人就可以控制10臺、20臺甚至50臺設備。借助5G實現機器設備協同,一個人就可以操作整個礦山的施工。”
2018年,中國移動新成立了三家產業研究院。一家在上海,主要瞄準工業能源、智慧交通和金融科技等方向;一家在成都,主攻農業、醫療和教育;第三家在雄安,專攻智慧城市。
“我們就是想做好5G改變社會這樣一件事情,我們的決心在這兒。”中國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豫蓉在此次研討會上表示。
5G商用的未來想象空間巨大,不過陳豫蓉也坦言,發放牌照并不意味著端到端都已做好了全面充分的準備,5G的發展將經歷一個長周期。
在陳豫蓉看來,5G的商用部署首先面臨的是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4G從標準制定到商用部署花了5年時間,5G只用了不到1年。而且5G的場景更加多元,部署更多樣化。”
目前,各界對5G都有很高預期,但從標準到產業再到終端,5G產業鏈的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比如在終端方面,目前發布的5G終端多為智能手機等消費終端,但實際上5G面臨的將是一個泛終端化的時代,其在不同的行業會有不同的終端。
“4G是修路,5G是造城。”陳豫蓉打比方說,修路可能是運營商一家在修,但是造城一定是跟合作伙伴一起來做。“只有彼此共同合作,才能搭建出一個蓬勃的5G生態。”
據了解,目前已經成熟的5G標準集中在大帶寬領域,低延時和廣連接標準的出爐或許要到2020年。“通信行業是個標準先行的行業,標準如果還未確定,后面整個產業的成熟度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陳豫蓉直言。
5G商用剛剛起步,工業互聯網方興未艾,構建一個共建、共享、共贏的生態體系則是題中應有之意。
“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5G服務的對象已經從連接人與人到連接人與物,甚至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徐曉蘭介紹,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動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應用,已經落地應用的行業包括化工、機械、汽輪、飛機制造、電力等。
不過,徐曉蘭也指出,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仍存在一些挑戰。
“企業之間融合融通、相互促進、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尚未形成。”徐曉蘭表示,跨界融合專業性要求高,運營商、設備商對工業企業的主要業務流程以及工藝流程掌握不足,提供的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難以準確、有效地滿足工業企業的實際運營需求。
同時,工業互聯網涉及的生產設備和需求多樣、模型復雜,工業應用場景方案定制化程度高,5G需要提供適應不同場景的無線連接方案。
此外,5G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應用模式與針對消費者的市場模式有較大區別,企業運營模式呈現多樣性,而且5G網絡建設及運營成本十分昂貴,短期內5G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因此,徐曉蘭建議加強5G與工業互聯網領域的跨界合作與供需對接,在工業互聯網領域開展5G商業試點示范,并由業界各方攜手積極探索開放共贏的新型商業模式。
(來源:昆明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