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板走進南京建筑藝術博物館
陽光板在藝術建筑上的運用。
曾入選“世界十大建筑奇跡”的北京當代MOMA讓美國建筑現象學代表人物斯蒂文·霍爾走入了國人的視野,其實,位于南京佛手湖畔的南京建筑藝術博物館才是他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近日,這座歷時七年有余的作品終于竣工。國際建筑實踐展是個匯聚了二十余名國內外著名建筑師的集群作品,位于入口處的南京建筑藝術博物館便是其中的一座,建筑師以抽象的形式傳達了中國傳統繪畫和園林的平行透視、步移景異與空間曲直變化的感受。
“我主要關注的是‘視角’的問題。”斯蒂文·霍爾表示,“其實,西方繪畫所慣用的焦點透視法在十五、十六世紀時就已經為中國人所熟知了,不過,中國人卻沒有將之付諸實踐,我覺得這與中國畫的卷軸形式是有關系的。當你展開一軸畫卷時,你的視角是不斷移動變化的,不可能像西方繪畫那樣停在一個消失點上。中國畫不受實際空間和視線的限制,不考慮遠近比例,將想要囊括的一切景物都收入畫中。這種透視方式其實是我最大的靈感來源,我也將此應用在南京建筑藝術博物館的設計中。”
雖然靈感來源于中國的古典繪畫,但霍爾的設計絕沒有絲毫中國古風的樣子。整座建筑非常抽象,像黑色的院墻上漂浮著的一個半透明的結構體,這些走廊高度不一且呈順時針方向旋轉。整個空間都是開放式的,進入庭院內部后,低層的直線通道逐步上升為一條蜿蜒環繞的走廊,沿著走廊而上,你可以在欣賞博物館里藝術品的同時,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上欣賞博物館外古老的南京城。當走完一圈時,回頭一看,會發現眼前的就是南京古城。
建筑師將整個項目限制為黑白兩色,不僅使其能與中國古代繪畫藝術聯系起來,同時有利于展覽建筑與藝術作品的色彩與紋理。構成這兩種顏色的材料主要為竹模板黑色混凝土和多層復合白色陽光板。“竹”因其勁節豎直而被中國古代文人視為良師益友的形象,也有很深刻的文化含義,而博物館庭院的地面由南京城中心已經湮沒的古老胡同舊磚石鋪成,體現了建筑對南京古城文脈的延續,以及對整個項目“重建平衡”的信心。
格羅寧根博物館大翻牌
荷蘭格羅寧根博物館于去年著手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全面翻新工作,并于近日正式對外開放,整個工程耗資600萬歐元。博物館方邀請了一批當紅的新生代設計師參與此次的工程,Studio Job工作室負責接待大廳Job Lounge的裝飾、Maarten Baas負責門迪尼餐廳的裝飾、Jaime Hayón負責信息中心的設計,他們都以各自的方式將不同的意象灌輸到了每個空間中去。
可調節的壁掛式燈具
意大利制造商Flos和紐約設計師Ron Gilad合作設計了“ Wallpiercing ”燈具,這是一款可調節的壁掛式燈具,產品中的LED 燈提供了不同顏色和亮度的漫射光線,使用者可以根據燈具所處環境的氛圍和風格對燈光效果進行調整。單個燈具被封裝在鋁制和聚碳酸酯封套中,使得整件作品毫無縫隙的貼合在前面上,且徹底地消除了安裝痕跡和顯眼的掛鉤。
坂本一成建筑展國內首展
“建筑的詩學 坂本一成建筑展”于3月7日至4月9日在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C樓展出,展覽展出了坂本一成四十多年來的設計作品,此次上海站是國內的首次亮相。坂本一成是一位通過住宅設計來不斷思考什么是建筑,人與建筑之間存在著怎樣關系性的建筑師。其作品風格經歷了最初的“封閉的箱體”,到之后開放的“領域”,進而到建筑構成要素呈現更加自由關系的轉變,這種轉變過程是基于對被制度化的日常性的反思,而這種過程則被坂本稱為“日常的詩學”。